【中医医话】德行好身体好!
今期推荐
来源/肖相如频道(xiaoxiangru0011)
德行好,身体就好!说说“五徳养五脏”这件事
导读:今天学习五德养五脏以及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。
今天说说五德养五脏的理论。
孔子少年学易,到晚年更是精深研究,心得良多。
如孔子作《易·说卦》云:“昔者圣人之作易也,幽赞于神明而生蓍,参天两地而倚数,观变于阴阳而立卦,发挥于刚柔而生爻。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,穷理尽性,以致于命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,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……”。
这就说明,孔子到晚年,特别是通过对易学的研究,加上周游列国的人生实践,已贯通了天地人三才之道,能够从容观察天地的运行法则、体会天地的进化精神而反观自身,并追求人生的圆满与自在(所谓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)。
正因为如此,使得孔子的学说,千年以来,都具有鲜活不衰的生命力。
从《论语》等典籍记载看,在孔子眼中,“天”不可欺,天道的运行无时不昭示人类认识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以顺天应时,改造生命。
试看春天,惊蛰春雷之后,地气回升,万物生长,百花开放,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,唯大“仁”可以成就。
立夏之后,天气渐长,万物相见而不悖,相明而不昧,树木花草枝叶相向、花实相当,非大礼不可以显明。
正秋之季,收获之季,枫叶红遍山野,中秋之夜,勤劳之人,慰藉而喜悦,懒散之人无颜而羞愧,唯大义可以形容。
正冬之季,收藏之季,万物之所成终成始之季也,非大智不可以相得。
这样,天道形象的昭示,加上五行与天时的对应关系,说明春天象征仁,夏天象征礼,秋天象征义,冬天象征智。
再后来,孔子的忠实信徒孟子作了更直接的总结,所谓“恻隐之心谓之仁,辞让之心谓之礼,羞恶之心谓之义,是非之心谓之智”。
这与《内经·阴阳应象大论》“东方生风,风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……在地为木,在体为筋……”的论述是完全对应的。
值得说明的是,孔子和孟子都讲“信”,但并没有给“信”字下定义。
李仲愚先生从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“中央生湿,湿生土,土生甘,甘生脾,脾生肉,肉生肺,脾主中;在天为湿,在地为土,在体为肉,在脏为脾,在色为黄,在音为宫,在声为歌……”的论述中发现,这是五行中的“土”在人体藏象中的表现。
这种“土”可以是我们足下的土地。因其上承天心而万物资生,德和无疆而博大载物。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真实不虚而大信无二。
加上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的临床总结,并参考孙思邈、张景岳等论述,说明“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”五行,分别对应“仁、礼、信、义、智”五德。总结起来,即:无妄之心谓之信。
为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,我们看下图。
此为五德对应五脏图。这里有一个问题,就是“仁”如何会与肝与木对应呢?
我们知道,暴怒对肝脏有害,为了制暴,当长养慈悲恻隐之心,亦即仁爱之心,有此心,便无暴怒之由,亦无暴怒之事。
接下来,为了避免狂喜等因素对心的伤害,即应长养辞让之心,时时想到报国家的恩,报老师的恩,报父母的恩等。有此心,自然能礼贤下士,谦恭待人,对待落于自己头上的名闻利养,自然能辞能让。
为了避免忧悲等对肺腑的伤害,就应该培养羞恶之心,义之所在,当行则行,当忍则忍;甚至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,如孟子所谓“舍生取义,杀身成仁”。
为了避免惊恐对人体肾脏的危害,就要长养是非之心,在大事大非面前,立得稳足跟,所谓“贫贱不能移,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”,具有这种精神,无疑就具备了大智慧。
这就是仁、礼、义、智四德,分别对应了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和肝、心、肺、肾四脏。
而用无妄之心,就能避免多思、久思及不按时进食对脾的不良影响。
今时之人,生活节奏加快,夜生活增多,凡有应酬,即上酒楼。好吃的多吃,不好吃则少吃,又不能按时进食,即不能以“信”待脾胃,也因此胃病患者越来越多。
在五德之中,彰明“信”德,并把仁、义、礼、智四德有机地融通在一起。
总结起来就是“恻隐之心可以养肝,辞让之心可以养心,无妄之心可以养脾,羞恶之心可以养肺,是非之心可以养肾”。
这一套理念,贯通了中国人特有的天、地、人三才之道。孔孟之学于此完备了生理基础。医家用它,更能判断内伤的实质。
所以,这种理念,就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,并为物质和精神相互影响提供了哲学依据,最终成为“性命双修”的枢纽。
前文说到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德,与五行中的木、金、火、水、土有逐一对应的关系。
这里,文章就出来了:五行有相生相克,那么,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五德之间,是不是也有相生相克呢?如果有,又该如何理解呢?
李仲愚先生认为,不仅五行有相生相克,五德同样有相生相克。
因为,太极的一气运转,分化而成五行,即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,五行之间,相对都是独立而完整的,但都只是分别展现了太极五分之一的理、气、象、数,合之方成完整的太极。
人的德行亦一样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德,全是从人的良知中演绎出来的,都是良知的一部分,分则为五,合则为一。
这就解开了一个千古之谜的谜底:若五行攒簇、五德和合,不是又恢复了人生本有的圆满清净的良知吗?历代祖师千经万典,亦不过太极五行、五行太极而已矣。
具体说来,恻隐之心谓之仁,辞让下之心谓之礼,无妄之心谓之信,羞恶之心谓之义,是非之心谓之智。
从相生的关系而言,仁对礼有益,礼对信有益,信对义有益,义对智有益,智对仁有益。
另一方面,过分执着于仁德,会伤害信德,而偏执的信,又可以用仁德去克制;执着于礼,会伤害义德;执着于信,会伤害智德;执着于义,会伤害仁德;执着于智,又会伤害礼德。
同时,仁有失之于柔弱,故以义激之;义有失之于刚猛,故以礼节之;礼有失之于拘谨,故以智达之;智有失之于狡诈,故以信立之;信有失之于偏执,故以仁导之等等。比较好理解的,是相生的关系。
比如仁爱之人,守规矩容易,辞让谦下亦容易;处事辞让谦下而守规矩的人,自然不容易失信;不说假话、讲信用的人,容易讲义气;讲义气、有羞恶之心,自然容易明辨是非;明辨是非,则能“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”,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济世利生,从而更加完善仁德。
注: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!本文选摘自《医道灵源:李仲愚先生医道理法精要》,赵文整理,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,2002.7。
《内经》长寿系列第四讲:“德”。做个“有道德”的人,才能健康长寿
作者/肖相如
《黄帝内经》认为:
修“德”是健康长寿的内在前提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
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
是以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形劳而不倦,气从以顺,各从其欲,皆得所愿。故美其食,任其服,乐其俗,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朴。
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,故合于道。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”
在本篇的后面论述至人健康长寿的原因时,强调“淳德全道”。
《黄帝内经》在这一段经文中,提出了又一重要概念,就是健康长寿的前提条件是修“德”,即“德全不危”、“淳德全道”。
中国古代对“德”与养生关系的论述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一章称:“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”。
其中,将“道”和“德”两者规定为“生长万物”和“畜养万物”的关系。
就是“道”可以生长万物,“德”可以畜养万物,人亦为万物之一,修德,就是畜养人生的过程。
太平道的《太平经》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称,“道者,天也,阳也,主生;德者,地也,阴也,主养。……夫道兴者主生,万物悉生;德兴者主养,万物人民悉养,无冤结”。
这里也将道和德两者解释为“生长万物”和“畜养万物”的关系,同《道德经》的思想一脉相承,因此《太平经》也认为,人必须修德。
批评“人不力学德,名为无德之人”,无德之人必“好害伤”,因此,是“凶败之符”,是“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”。这种人是“天不爱,地不喜,人不欲亲近之”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的《西升经》谓 “道以无为上,德以仁为主”。刘仁会注解说:“宥物于无者,道也;仁物之性者,德也”。“德”也就是“道”体现于“物”之中的属性——“仁”。
葛洪的《抱朴子内篇》认为个人应“积善阴德”,“德”,即“积善立功,慈心于物,恕己及人,乐人之吉,愍人之苦,赒人之急,救人之灾”。
宋徽宗注《西升经》有《序》称:“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,道之在我之谓德。道德,人所固有也。”这就将“道”和“德”视为人所共有的禀赋。
古时,“德”和“得”相通,因此,混然子王道渊认为:“德者,得也,心之所蓄,性之混融,开物成务之理也。”
一些有“上德”的圣人,“未尝显己之有德,藏身潜迹,抱朴含光,专气致柔,如婴儿也”,而“下德”的贤人,“执著其事,唯于世情,是非得失之物,理论扬于己德,以被聪明所蔽”。
因此,有德之人,就应该“含养德性,纯纯朴朴,则比如赤子也,赤子如初生婴儿也”。
认为:“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,心切切矣。我辈欲反本还源,归根复命,以此为则,不亦简妙乎。今心无所主,性不安闲,安得元神凝寂,元气冲虚而比如赤子乎。”
清代道士、著名内丹家刘一明在《修真九要》中,强调内丹修炼必须“积德修行”,
认为“德”就是“恤老怜贫,惜孤悯寡,施药舍茶,修桥补路,扶危救困,轻财重义,广行方便”,
称“道者,为己之事;德者,为人之事。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”,感叹“德者,自己人世之事;道者,师传成仙之事。不积德而欲修道,人事且不能,仙道怎得成?”
德,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,用于人伦,则指人的本性、品德。
儒家认为,“德”包括忠、孝、仁、义、温良、恭敬、谦让等。
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“道”,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“德”。
对人而言,便是品德。
健康长寿与修“德”的关系
德,是人性中善良、美好、真诚的部分,即美德。
真、善、美是人类乃至生物世界共同的心理追求,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。
真、善、美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根本,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根本。
凡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,都是与美德相背离的,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,也是大多数人都重视的;
凡是导致人类早衰早逝的因素,也大多与美德背道而驰,这却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,也是大多数人不重视的。
中医按照原因将疾病分成两大类:以外因为主引起的疾病称为外感疾病;以内因为主引起的疾病称为内伤疾病。
内因,指的是情志因素,即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情,过度的或不良的情志刺激就可损伤人体,导致内伤疾病。
免受情志刺激的方法就是保持内心的宁静,保持内心宁静的途径就是修德。
修德,就是修君子之道,发现、保持、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善好施的行为,摒弃阴暗、狭隘、偏激、贪婪的心理状态和损人利己、损公肥私的不良行为。
奉献了爱心,做了好事,同时也愉悦了自己,净化了心灵,所谓“送人玫瑰,手留余香”;没有不良的行为,不做亏心事,内心就不会恐惧,所谓“为人不做亏心事,半夜不怕鬼敲门”。
孔子说: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,自己的才能、美德、善行不被别人知道,甚至被别人误解、污蔑,不会因此而生气,内心同样保持善良美好,淡定从容,那才是君子,君子就是有德之人。
所以,孔子还说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”,“仁者寿”。
小人当然是无德之人,心理阴暗,心胸狭窄,自私偏激,凡事斤斤计较,即害怕被别人算计,又害怕做了坏事之后遭人报复,内心充满恐惧,食不甘味,卧不安席,惶惶不可终日,怎么可能健康长寿呢?
WHO健康宣言中与“德”有关的因素
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维多尼亚宣言中,关于健康长寿的四大基石是:合理膳食,适度运动,戒烟限酒,心理平衡。
其中,“心理平衡”就是与“德”有关的因素。“心理平衡”指的就是内心的宁静,淡薄名利。无德之人,心理怎么可能平衡呢?
往期推荐
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治疗痒疹胃病医生张仲林
张仲林登上南方农村报、潮州日报
张仲林的作品“《黄帝内经》之'饮食有节'探微”荣获”2020年南方健康科普大赛”优秀奖
张仲林的摄影作品《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》获”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战疫纪实摄影大赛”入选作品奖
【媒体报道】潮安村医张仲林,治皮肤病是家传“拿手活”,治顽症从脾胃入手……
免责声明
张仲林( ID:e41121 ) 微信公众号除原创外,所有文字,图片,视频,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张仲林观点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尊重知识与劳动,转载请注明作者、来源、微信公众号。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,如涉及版权争议,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,谢谢。对使用张仲林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,张仲林不做任何承诺。本公众号发布内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,非专业人员请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,选择治疗用药方案。
邮箱:zhonglinzhang@126.com
编辑:寒香医路
常回家看看
感谢您抽出
更多精彩请点击【阅读原文】
↓↓↓
点分享
点收藏
点点赞
点在看